杭州这条大走廊,又有“十大工程”落地
- 时间:
- 2025-04-22
- 文章作者:
- 文章来源:
- 潮新闻 记者 唐骏垚 胡金 通讯员 黄圆圆
近日,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正式发布,总投资约68.9亿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以及民生福祉等领域。
良渚文化大走廊主要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是国内首个以廊道式推进文化发展的区域。余杭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分阶段实施“十大工程”,依托一个个具体项目的稳步落地,让居民看到家门口的大走廊发生的真切变化。
目前,首期“十大工程”进展顺利,良渚文明循迹之旅工程一期已经完工,良渚艺创综合体、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开门迎客。
二期“十大工程”接力起航,不仅延续“保护第一”的底色,更在产业赋能、国际交流等领域展开新探索。
项目强牵引
以高质量项目牵引高质量发展,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鲜明特点。
回溯首期“十大工程”,涵盖文化传承保护、文旅深度融合、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城乡公共服务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为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二期“十大工程”,依旧是示范性强、引领性强、拉动性强的“大好高”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外围的老虎岭水坝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拦洪大坝之一。二期启动的良渚谷口高坝遗址公园提升工程(一期)将对老虎岭水坝外围的彭安路两侧开展环境整治提升,补齐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展示体验。未来,游客可以站在五千多年前的坝体旁,直观感受良渚人如何“治水营城”。
如何推动实现遗址保护与民生共富共赢?
良渚遗址保护区农户外迁安居工程(一期)在良渚街道和瓶窑镇规划了3个地块,通过集中迁建、自主迁建等多元化方式,逐步引导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的农户外迁安居,满足农户合理建房需求。
水网密布是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天然底色。在首期“十大工程”推出良渚港综合保护、良渚水乡综合保护等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十大工程”在水系治理上持续发力。
苕溪风情带展示提升工程,将沿着44公里的河道,从城镇风貌、景观、产业、交通、文旅等维度进行改造,打造全线生态溪滩漫游地。
大运河(余杭段)沿线综合保护工程(二期),聚焦13.5公里岸线,通过对驳岸修复、游步道建设、绿化提升等,进一步提升余杭区大运河沿线的风貌,让千年运河与良渚文化交相辉映。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细化项目目标和完成期限,倒排时间节点制定实施计划,推动二期“十大工程”早开工、快建设,首期“十大工程”早建成、早投用,确保大走廊建设早出形象、早出成果。
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效果图
蓄势高能级
2月18日,在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浙江提出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
二期“十大工程”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新动能。
这一点,从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就可见一斑,通过四大先行区块的错位发展和多业态融合,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其中,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产业圈打造多元化、大众化体验式消费文旅产业集群;玉湖板块打造大城北地区重要的城市功能性地标;良渚老集镇板块打造具有人间烟火气的良渚特色商业街区;梦栖小镇2.0板块打造高能级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生态。
如何让文化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
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秦诗立看来,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概念提出及其相关规划、政策等实施,需与历史的深度研究与现代的场景应用结合起来、与周边区域的整体规划与联动发展结合起来、与现实的综合保护与居民的共富发展结合起来。
二期“十大工程”不仅关注核心区的能级提升,更加注重周边镇街和乡村的联动。
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乡村传续工程将聚焦古建筑、古桥梁、古树林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改造修缮、环境整治、运营管护等方式,将其活化为乡村图书馆、乡土文化展陈等公共文化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
安溪古镇产业提升工程和瓶窑千年古镇复兴二期工程,则分别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消费街区与夜游路线,以及古城会客厅、纸伞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打通古镇农文旅融合转化通道。
乘上“文化+”的早班车,文化逐渐融入良渚文化大走廊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良渚客厅建设工程现状图
擦亮金名片
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要做的,不仅仅是保护遗址和发展产业,还有持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位于毛家漾东岸、良祥路西侧的良渚客厅建设工程,将打造集会议、展览、高端酒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交流综合体,承载国际峰会级会议承办、文明互鉴体验传播、在地文化创新孵化三大使命,构建链接历史与未来的文明地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良渚文化大走廊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只是做好硬件设施,还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良渚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传播方式上,良渚文化大走廊积极构建“专业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的传播体系,向世界讲好良渚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良渚古城与托莱多古城的中西文明对话活动、《西班牙世界遗产寻珍——深读古国文明之托莱多》图片展等,都让良渚文化与国际文化产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
最新推出的“良渚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工程,则是以更清晰的路径拓展文化影响力——
比如,开展中外文明交流系列专题文化展陈、学术研究合作以及创新国际传播活动等。
再如,高标准做好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良渚相关活动、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第三届“良渚论坛”筹备工作。
又如,在国际媒体上推出一批良渚文化专栏、专题、专版和专刊,整合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径山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构建国际传播媒体网络。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将在杭州余杭良渚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将就博物馆在当代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分享国际经验与专业知识。
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良渚文化大走廊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让世界看到中国,看到良渚。